新冠肺炎疫情下服裝零售店員工處境及應對策略調查報告

新冠肺炎疫情下服裝零售店員工處境及應對策略調查報告

香港婦女勞工協會

推廣員及零散工工會

編審:譚秀貞

2020年12月

 

I. 前言

新冠病毒肺炎肆虐,零售業是最受影響的行業之一。但服裝品牌零售業所受的衝擊,有數據顯示疫情只是導火線,實際上由2019年開始,標榜「快時尚」的服裝已先後退出內地及香港市場。行業衰退再加上疫情挑戰,打擊了員工的生計。

本文探討在行業下滑和疫情之下,服裝零售店員工的處境及應對。以下先述疫情前及疫情期間的行業概況、政府紓困措施,以及一項調查顯示員工在疫情下的待遇,最後是綜合分析及改善員工處境的建議。

 

II.背景

1. 疫情前行業已萎縮︰

2020年多間國際品牌成衣企業宣布全線退出香港(如美國Victoria‘s Secret、英國Topshop及韓國ALAND),或關閉所有亞洲分店(如ESPRIT),或業務大減(如美國GAP)。

2. 部份品牌業績增長但裁員︰

根據政府最新失業率數據,2020年7至9月零售業失業率為9.3%,即27700人失業。疫情發生後,部份品牌業績有所增長,但仍裁員。例如,營業價值甚高的全球服飾品牌如美國的Nike,雖然2020年首季受到疫情影響,但仍有7%的增長幅度,而據《PORTLAND BUSINESS JOURNAL》報導,Nike在提交給州政府的文件中顯示,將在2021年1月8日前,其全球的總部裁員約700人,該人數較公司於2020年7月宣布的裁員500人目標大增40%。據報導[1],此裁員行動可為該品牌節省2億至2.5億美元支出。

3. 疫情下香港零售業及其勞工處境︰

政府統計處公布”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告”[2],2020年1月至12月零售業類別"衣物、鞋類及有關製品"總銷貨價值指數按年下跌41.1%,服裝下跌41.3%、鞋類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下39.7%。(參考︰https://www.statistics.gov.hk/pub/B10800032020MM12B0100.pdf 表一)

據香港零售管理協會的調查反映,大多數商家會採取無薪假措施減省成本,在2020年12月須裁員逾一萬人。政府數字[3]顯示,2020年7至9月零售業失業率為9.3%,27,700人失業。

4. 政府保就業」計劃撐僱主不保工人,存漏洞、欠監管、無罰則,工人未受惠︰

香港沒設失業援助金、面對失業或開工不足只能靠積蓄面對,雖然有社會綜合援助,但申請門檻太高、而且也帶有負面社會標籤。亦因為香港缺乏退休保障,失業退休也只能靠積蓄過活(個人儲蓄及強積金[4])。面對疫情,工人手停口停;也沒有集體談判權,工人議價能力低。

政府推出抗疫紓困措施「保就業」計劃,發放津貼予僱主出糧給員工。僱主申領津貼時,須承諾並保證不裁員,及把全數補貼用於僱員工資。但事實上,很多僱主把補貼用於別的用途如交租,工人則被迫放無薪假。由於計劃沒有監管、罰則和投訴渠道,工人投訴無門。

 

III. 疫情下服裝零售店員工狀況調查

本會得到國際清潔成衣運動(Clean Clothes Campaign)支持,推行一個培訓和調查計劃,後者探討服裝零售業員工在疫情下的處境,然後作出政策倡議。調查詳情及結果如下。

1. 調查目的︰藉調查接觸員工,派發勞工權益資料,以備日後出現勞資爭議時能作支援;了解業內前線員工境況;揭露政府保就業計劃的不足和漏洞。

2. 調查方法︰網上問卷(到店舖接觸店員,派發咭片及說明來意,邀請店員稍後掃描咭片上QR code參與網上調查);焦點小組;個案訪問。

3. 調查期︰2020年5月至10月

4. 調查品牌︰NIKE、Adidas、Uniqlo、K.Swiss、Fila、Converse、I.T.、VAN、Calvin Kelvin、GAP、Puma、ASICS、Reebok、Levi’s、GU等。

5. 受訪人數︰到訪198間店;接收了調查員所發調查咭的店員共900人;探訪後上網填寫問卷者174人,回應率為19.3%。這比率算不錯,因為受訪者須主動上網自行填寫。

6.   調查結果:

  1. 兼職與全職員工比率約各一半:兼職/零散工佔51%(89人)、全職49%(85人)。

  2. 工作合約性質大多為僱傭關係,佔72%(125人);其餘依次為無合約18%(31人)、自僱10%(18人)。

  3. 主要工作崗位大多是售貨+執貨,佔達72%(125人);其餘依次為執貨14%(24人)、售貨+收銀13%(22人)、店長2%(3人)。這些崗位都是店舖前線人員。

  4. 薪金形式以底薪+員工個人佣金最多,佔67%(116人);其餘依次為底薪+私佣+公佣22%(38人),日薪和月薪者同是6%(各10人)。此處可見佣金制在零售業內非常普遍,員工因此收入不穩定。佣金制分私佣和公佣兩種,私佣是員工按自己的業績分成收入,公佣以一間店舖內的營業額計算佣金而所有人分成,有的更與區內其他店舖合計營業總額,達到某個百分比來計算佣金。此對前線員工產生很大的競爭壓力,因為個人表現會影響其他人的收入,使得員工之間互相監察及施壓。

  5. 每月個人正常工作日數大多為16-23日,佔了50%(88人),其餘依次為12-15日(23%,40人)、12日以下(21%,36人)、24日以上(6%,10人)。此處可見,接近一半(44%)的受訪者正常工作日數少於15日,屬兼職零散工,未達到連續4星期及每星期18小時工作的法定勞工保障範圍內。

  6. 疫情大大影響零售業生意期間員工所受待遇,有三項導致零收入,依次為最普遍的放無薪假(40%,141人次)、提早放取並扣減年假(16%,57人次)、店舖休業停工(12%,41人次)。其他工作安排包括須到不同地區分店工作(21%,76人次)、每日工時減少(8%,28人次)。

  7. 疫情導致店舖人手減少的情況嚴重,逾六成(67%)減少了30-40%人手,減少一半或以上的也有16%。

  8. 六成受訪者知道公司申請政府的「保就業」計劃,用以資助員工工資,但由於計劃沒有監管和投訴渠道,即使知道公司申請了計劃,卻不把資助出糧給員工,員工也無法追究

 

IV. 綜合分析

  1. 調查到店舖進行,接觸不到已停工或裁減了的員工,所以不知他們所獲賠償是否合理,但再找工作必定不易。由於員工須主動上網填寫問卷,很多答應了卻沒有做,致收回問卷數目有限。

  2. 受訪者中,零散兼職佔逾四成。疫情期間很多員工被迫放無薪假或減工時,而現時全職員工變得不穩定或變成零散工,估計網上售貨及聘請零散工將成趨勢,員工的議價能力更低。

  3. 政府「保就業」計劃因缺乏監管、懲罰和投訴機制,不能保障員工,亦助長僱主的不負責任行為。有受訪者知道僱主有申請計劃,但仍要放無薪假,也無從投訴。

  4. 疫情凸顯業內員工零散化問題加劇,僱員權益更難受保障。

  5. 業內的佣金制變相層壓式向前線零售員工施壓,當中的「公佣」制度更因一人的表現而影響其他員工的收入分成,分化員工關係。

 

V. 工會建議

  1. 政府應再就疫情發放如「保就業」的資助直達受影響的勞工手中。

  2. 政府應設「失業援助金」支援受疫情或經濟下滑影響的工人。

  3. 訂立勞工法例保障零散就業者權益。

 


[1]  香港經濟日報2020年11月4日

[2]  政府統計處︰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告(2020年12月)︰https://www.statistics.gov.hk/pub/B10800032020MM12B0100.pdf 表一)

[3] 政府新聞網

[4] 此為香港的強制供款公積金制度,但並非三方供款,只有僱主和僱員參與供款,是沒有社會/政府資助性質,只屬個人儲蓄。